生姜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
【植物形態】姜(《呂氏春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莖肉質,扁圓橫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氣味。葉互生,2列,無柄,有長鞘,抱莖;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狹,光滑無毛;葉舌長1~3毫米,膜質。花莖自根莖抽出,長約20厘米;穗狀花序橢圓形,稠密,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苞片卵圓形,長約2.5厘米,先端具硬尖,綠白色,背面邊緣黃色;花萼管狀,長約1厘米,具3短齒;花冠綠黃色,管長約2厘米,裂片3,披針形,略等長,唇瓣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稍為紫色,有黃白色斑點;雄蕊微紫色,與唇瓣等長;子房無毛,3室,花柱單生,為花藥所抱持。蒴果3瓣裂,種子黑色。花期7~8月(栽培的很少開花)。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本植物干燥的根莖(干姜)、根莖的栓皮(姜皮)、葉(姜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夏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泥土。
【藥材】鮮根莖為扁平不規則的塊狀,并有枝狀分枝,各柱頂端有莖痕或芽,表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澤,具淺棕色環節。質脆,折斷后有汁液滲出;斷面淺黃色,有一明顯環紋,中間稍現筋脈。氣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塊大、豐滿、質嫩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四川、廣東、山東、陜西等地。
【炮制】生姜:揀去雜質,洗凈泥土,用時切片。鮮姜粉:取鮮生姜,洗凈,搗爛,壓榨取汁,靜置,分取沉淀的粉質,曬干,或低溫干燥。煨姜:取凈生姜,用紙六,七層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紙色焦黃,去紙用。
【性味】辛,溫。
①《別錄》:"味辛,微溫。"
②《千金食治》:"無毒。"
③《醫學啟源》:"性溫,味甘辛。"
④《醫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熱。"
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溫平,無毒。"
【歸經】入肺、胃、脾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經。"
②《本草匯言》:"入脾、肺、腸、胃諸經。"
③《本草經解》:"入膽、肝、肺經。"
【功用主治】發表,散寒,止嘔,開痰。治感冒風寒,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鳥獸肉毒。
①《本經》:"去臭氣,通神明。"
②《別錄》:"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
③陶弘景:"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
④《藥性論》:"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并治嗽,療時疾,止嘔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熱不能食,搗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擁隔,冷熱氣。"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氣。"
⑥《食療本草》:"除壯熱,治轉筋、心滿。""止逆,散煩悶,開胃氣。"
⑦《本草拾遺》:"汁解毒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風寒。"
⑨《醫學啟源》:"溫中去濕。制厚樸、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傷寒、傷風、頭痛、九竅不利。入肺開胃,去腹中寒氣,解臭穢。"解菌蕈諸物毒。"
⑾《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點赤眼;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痛。"
⑿《本草從新》:"姜汁,開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療狐臭,搽凍耳。煨姜,和中止嘔。"
⒀《會約醫鏡》:"煨姜,治胃寒,泄瀉,吞酸。"
⒁《現代實用中藥》:"治腸疝痛有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搗汁。外用:搗敷,擦患處或炒熱熨。
【宜忌】陰虛內熱者忌服。
①《綱目》:"食姜久,積熱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
②《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韭忌之。"
③《隨息居飲食譜》:"內熱陰虛,目赤喉患,血證瘡痛,嘔瀉有火,暑熱時癥,熱哮大喘,胎產痧脹及時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選方】①治感冒風寒:生姜五片,紫蘇葉一兩。水煎服。(《本草匯言》)
②治嘔吐,百藥不差:生姜一兩,切如綠豆大,以醋漿七合,于銀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食醫心鏡》)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憤憤然無奈者: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金匱要賂》生姜半夏湯)
④治冷痰嗽:生姜二兩,餳糖一兩。水三碗,煎至半碗,溫和徐徐飲。(《本草匯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內蜜復秤知數,次內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千金方》)
⑥治勞嗽:蜂蜜、姜汁各四兩,白蘿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滾湯服數匙。(《經驗廣集》五汁膏)
⑦治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切)四兩,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一兩,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生姜瀉心湯)
⑧治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硬痛脹滿者:生姜一斤,搗渣,留汁,慢炒待潤;以絹包,于患處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寬快也。(《傷寒六書》)
⑨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生姜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后方》)
⑩風濕痹痛:生姜汁和黃明膠熬貼。(《本草從新》)
⑾治中氣昏厥,亦有痰閉者:生姜五錢,半夏、陳皮、木香各一錢五分,甘草八分。水煎,臨服時加童便一盞。(《本草匯言》)
⑿治時行寒瘧:生姜四兩,白術二兩,草果仁一兩。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發時早飲。(《本草匯言》)
⒀治胃氣虛,風熱,不能食:姜汁半雞子殼,生地黃汁少許,蜜一匙頭。和水三合,頓服。(《食療本草》)
⒁治腹滿不能服藥:煨生姜,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師集驗方》)
⒂治手脫皮:鮮姜一兩。切片,用酒二兩單,浸二十四小時后,涂搽局部,一日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⒃治禿頭:生姜搗爛,加溫,敷頭上,約二、三次。(《貴州中醫驗方》)
⒄治諸瘡痔漏,久不結痂:生姜連皮切大片,涂白礬末,炙焦研細,貼之勿動。(《普濟方》)
⒅治發背初起:生姜一塊,炭火炙一層刮一層,為末,以豬膽汁調涂。(《海上方》)
⒆治赤白癜風:生姜頻擦之良。(《易簡方》)
⒇治?犬咬人,重發:搗姜根汁飲之。(《補缺肘后方》)
(21)治蝮蛇毒:末姜薄之,干復易。(《千金方》)
(22)治跌撲傷損:姜汁和酒調生面貼之。(《易簡方》)
(23)牙齒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卻將白礬摻姜上,候焦為末,擦疼處。(《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晉礬散)
(24)治百蟲入耳:姜汁少許滴之。(《易簡方》)
【臨床應用】①治風濕痛、腰腿痛
用鮮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點或反應結節注射,亦可配合遠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關節部位則在關節囊周圍注射。每點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為一療程,一般可連續注射20~30次。注射后局部常有脹、麻及灼熱感,甚至疼痛加劇,約1~2天便減輕或消失。據觀察,反應愈重效果愈佳。用于風濕痛、慢性腰背痛113例,顯效36例,好轉56例,有效率83%;尤以對風濕痛療效更佳,有效率達92.5%;治療風濕性關節炎38例,治愈14例,顯效15例,有效6例。有效病例用藥后疼痛減輕或消失,關節腫脹消退或好轉,功能恢復或改善。還曾試用于小兒麻痹癥,亦有一定效果。此外,用生姜、麻油制成生姜曲注射劑行穴位注射,對風濕痛或腰腿痛也有療效。
②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據數十例的觀察,對改善癥狀有較好效果:服藥后能使疼痛減輕或消失,隨之反酸、饑餓感也見好轉,便秘及黑糞轉為正常,食欲增加。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復發;對一部分患者能遺留下較長的胃部堵塞感。用法:鮮生姜60克,洗凈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鐘。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療瘧疾
鮮生姜洗凈拭干,切碎搗爛,攤于紗布塊上,再包疊成小方塊,敷貼于穴位上,用膠布固定或繃帶包扎。選用穴位計分3組:第1組為雙側膝眼,生姜用2兩分敷兩穴;第2組為大椎加間使(雙側),生姜用1兩分敷3穴;第3組選大椎1穴,生姜用5錢。一般于發作前4~6小時敷貼,經8~12小時即可取下,敷藥兩次即可。觀察40例,除第1、第3兩組各有2例無效外,其余均控制發作,血檢瘧原蟲陰性。
④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用鮮生姜1.5兩,紅糖1兩,共搗為糊狀,每日3次分服,7天為一療程。據50例觀察,治愈率為70%,好轉率為30%。用藥后腹痛、里急后重平均消失時間分別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觀及次數恢復正常分別為4.8天和5.2天,大便鏡檢及培養平均轉陰日數分別為4.58天和3.6天。治療中未見明顯副作用。
⑤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取鮮生姜2兩,搗爛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歲30~40毫升,5~6歲50毫升,7~13歲50~60毫升,分2~3次口服。或用生姜1兩搗汁,加入蜂蜜60毫升為1劑;1~2歲服1/4劑,2~4歲服1/3,劑,4~7歲服1/2劑,7~14歲服2/3劑,14歲以上服1劑。服藥后患兒一般即不感腹痛,嘔吐停止,包塊通常于服藥后1~3天消失。包塊消失后即可服驅蛔藥物。如服姜蜜后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靈、阿托品等解痙止痛;腹脹明顯者應行胃腸減壓,姜蜜合劑可從胃管注入,注入后夾住胃管2~3小時;嘔吐重者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的紊亂;如有腹脹發熱,須加用抗菌素,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腸鳴音消失需及時考慮手術治療;給藥12~24小時后仍未見效者,可用10%鹽水行低位灌腸,或內服中藥。曾按上述方法分別觀察52例和109例,結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蟲團阻塞、闌尾蛔蟲癥及并發穿孔改為手術治療外,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3.2天和2.4天。
⑥治療急性睪丸炎
取肥大的老生姜,用水洗凈,橫切成約0.2厘米厚的均勻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于患側陰囊,并蓋上紗布,兜起陰囊,每日或隔日更換1次,直到痊愈為止。據觀察,敷藥后患者都感陰囊表皮灼熱刺疼、發麻發辣,少數發生紅腫,個別發生紅疹。共治24例,敷藥第2天15例自覺墜脹疼痛及觸痛減輕,睪丸腫脹顯著消退;第3天有12例痊愈,自覺癥消失,睪丸消腫,觸疼消失;4天后4例痊愈;5例在敷藥后5天痊愈。治愈天數平均為3.9天。對照組4例(兜起陰囊熱敷,服磺胺類藥及注射青霉素),平均治愈天數為8.5天。本法對陰囊局部皮膚有創口或因睪丸炎化膿穿潰者不能應用。
⑦用于中毒急救
對于半夏、烏頭、鬧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姜急救。曾有報道,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姜后均獲痊愈。用法:輕者急用生姜汁含漱,并口服5毫升,以后每隔4小時續服5毫升;中毒嚴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飼25%干姜湯60毫升,以后每3小時灌入鮮姜汁5毫升。
此外,試用生姜揩擦治療白癜風,生姜浸酒涂擦鵝掌風及甲癬均有一定效果。
中藥大全
西安附兒中醫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生長發育疾病名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