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胃苓湯,出自元·《丹溪心法》。原名“胃苓散”,出自南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原書失傳),明.《普濟方》引載:“胃苓散,出《大全良方》,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亦治男子。上合稱五苓散、平胃散,姜、棗煎,空心服。”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改以湯劑,名為“胃苓湯”。
【組成】蒼術、陳皮、厚樸、茯苓、豬苓、澤瀉、官桂、白術、甘草。
【用法】上藥等分共研粗末,每用15克,加生姜5片、大棗2枚,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健脾和中,利水化濕。
【主治】主治寒濕內阻,腹痛泄瀉,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濡。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脂肪肝伴高臘血癥、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水腫期、帶狀皰疹、嬰幼兒秋季腹瀉、痤瘡、手部慢性濕疹等病癥:
1.脂肪肝伴高脂血癥:應用胃芩湯加減方治療痰濕內蘊型脂肪肝伴高甘油三酯血癥30例,與吉非貝齊治療30例作對照,療程2個月。以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影像學檢查肝臟形態及實質恢復正常,三酰甘油恢復正常為治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7%,對照組70.0%。(《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年第11期)
2.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水腫期: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加味胃苓湯配合穴位按壓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水腫期患者36例,與單純常規西醫治療35例作對照,療程4周。以水腫消失,飲食,活動能力正常,血清白蛋白及24小時尿蛋白,腎功能及血脂正常為完全緩解。結果:全身水腫消退時間治療組9.5±2.3日,對照組12.8±3.9日,差異有顯著性意義。(《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年第9期)
3.帶狀皰疹: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胃苓湯合柴胡疏肝飲治療帶狀皰疹46例,與單純西醫常規治療46例作對照,療程6日,連續1~5個療程。以皰疹全部消失,局部疼痛全部消失為痊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65%,對照組86.96%。(《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年第9期)
4.嬰幼兒秋季腹瀉:應用胃苓湯加減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116例,與慶大霉素、復合性維生素B治療80例作對照。以治療24~48小時,腹瀉次數減少至≤2次/日,大便性狀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55%,對照組75%。(《河北中醫》2001年第6期)
5.痤瘡:應用胃苓湯加味治療痤瘡53例,與維A酸乳膏治療49例作對照,療程6周。以皮損全部消退,僅留有色素沉著及瘢痕為臨床痊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6%,對照組75.5%。(《西部中醫藥》2014年第4期)
6.手部慢性濕疹:胃苓湯加減治療手部慢性濕疹120例,與阿司咪唑、葡萄糖酸鈣治療108例作對照,療程15日。以皮疹全部消退為治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100.0%,對照組46.3%。(《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年第4期)
【方解】本方用平胃散運脾燥濕,合五苓散利水滲濕,標本兼顧。
【現代研究】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肝硬化腹水、卵巢囊腫、輪狀病毒腸炎、急性腎炎、糖尿病性腹瀉、結腸炎等證屬寒濕內阻的病癥。
【方歌】胃苓湯有五苓散,平胃蒼樸陳草攢。 夏秋不慎傷濕冷,祛濕和胃功獨擅。
西安附兒中醫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生長發育疾病名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