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本品為較常用中藥。始載宋《開寶本草》。目前各地使用商品比較復雜。按本草書籍記載,古代所用所用的山豆根也不止一種。但使用地區最廣的為豆科植物廣豆根,并認為這種為正品。東北、華北地區及山東也使用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莖。天津、北京則將前者稱廣豆根,后者稱山豆根。
別名:豆根。
1、廣豆根
別名:山豆根、小黃連。
來源: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莖,均為野生。
產地:廣西、廣東、江西、貴州。
性狀鑒別:根莖呈不規則塊狀(疙瘩頭)。上方有莖痕,下方著生數條根,根為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有分歧,長短不等。直徑4~15毫米。表面棕色或棕黑色。有明顯縱皺紋及橫長突起皮孔。質地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淡棕色,中心木部淡黃色。無髓。氣微弱,味極苦,有豆腥氣。以根條粗壯,外皮棕褐色。無須根者為佳。
2、山豆根。
來源:為防己科纏繞性藤本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莖。均野生。
產地:主產于東北、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等地。
性狀鑒別:根莖呈細長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支,長可達50厘米,直徑1厘米以內。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有細順條紋和多數細長而彎曲的細跟或根痕。質韌,難折斷。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木質部放射狀,導管清晰,中央有明顯白色髓部。氣微,味苦。
以根莖粗細均勻,無須根者為佳。
主要成分:廣豆根含苦參鹼、氧化苦參鹼、臭豆鹼、甲基金雀花鹼;又含染料木素及另一酚性物。山豆根含蝙蝠葛堿。
功效與作用:1、清熱利咽,有消炎作用;
2、動物實驗對惡性腫瘤有一定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歸經:入肺、大腸經。
功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治:熱毒上攻,咽喉腫痛。
臨床應用:1、治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屬實熱癥者,配玄參、桔梗等,或射干、牛蒡子,方如喉痛方,可消腫止痛,但虛火所致咽喉腫痛,則不適用。
2、作為癌瘤治療的輔助藥(尤其在癌肺、喉癌的早期),山豆根常配白花蛇舌草、魚腥草等同用,但療效尚有待進一步觀察。
3、山豆根粉局部外用(涂抹或噴灑),對宮頸炎、口腔炎有消炎作用。
用量:內服6~9g,粉劑1.8~6g,外用適量。
處方舉例:喉痛方:山豆根9g、射干9g、桔梗6g、牛蒡子6g、生甘草3g,水煎服。
注:1、廣豆根成分:含苦參鹼,氧化苦參鹼、臭豆鹼,甲基金雀花鹼等多種生物鹼及B-固甾醇,酚性成分,異黃酮。
2、山豆根成分:含蝙蝠葛堿,青藤鹼,漢防己鹼,多利諾林等多種生物鹼。
3、山豆根除以上兩種使用地區較廣外,根據《中藥鑒別手冊》記載:江蘇、安徽、湖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區)使用豆科木藍屬多種植物如:華東木藍、蘇木藍、陜甘木藍、宜昌木藍、花木藍等的根;云南所用為毛茛科植物滇豆根的根莖。昆明則用都可植物云南野豇豆的根。均屬于地產地銷,各隨地區用藥習慣。
西安附兒中醫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生長發育疾病名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