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葵子
冬葵子為少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別名:葵子、葵菜子、茼麻子。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冬葵的干燥種子。冬葵根、冬葵葉亦供藥用。多為野生。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生產。
性狀鑒別:干燥和種子呈腎形,中央凹陷兩端凸起。直徑約1.5~3毫米。表面灰褐色,一端長而尖,另一端短而略圓。質堅。破開外殼內有黃白色種仁,富有油性。無臭,味淡微甘。
主要成分:種子含脂肪油及蛋白質。花含花青素類。鮮冬葵含單糖6.8%~7.4%,蔗糖4.1~4.6%,麥芽糖4.5%~4.8%,淀粉1.2%。
功效與作用:利尿、滑腸、下乳。
炮制:揀凈雜質,生用。
性味:甘、寒。
歸經:入大腸、小腸、膀胱經。
功能:利水、潤腸、通乳。
主治:二便不通,淋病,水腫,婦女乳汁不行,乳房腫痛。
臨床應用:冬葵子甘淡性寒質潤,為滑利通竅之品,既可通利二便,又能下乳消腫,其通乳之功,與木通、通草相似。
1、用于治療淋病,水腫等癥,前者常與車前子,海金沙等配伍,后者可與茯苓配伍。
2、用于大便秘結,可與桃仁,郁李仁等配伍,具有通便潤燥、滑腸軟堅作用。
3、用于乳汁不通,乳房脹痛等癥,常與穿山甲、王不留行、黃芪、豬蹄等配伍,具有活血通下乳作用。
使用注意:脾虛腸滑者忌服,孕婦慎服。
用量:6~15g,或入丸散。
處方舉例:1、治血淋及虛勞尿血。《千金方》:冬葵子100g,水300g,取汁,日三服。
2、治難產、若生未得者。《食療本草》:冬葵子200g,搗破,以水400毫升,煮取100g,去渣,頓服之。
3、治面上皰瘡。陶弘景說道:冬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30g,為末,食后酒服1g,日三服。
附一:冬葵根。
本品為少常用中藥。始載于《名醫別錄》。
別名:葵根。
來源:同冬葵子。
性味:甘、辛、寒。
功能:清熱解毒、利竅通淋。
主治:消渴、淋病,二便不利、乳汁少。
使用注意:脾陽不振者忌服。
用量:30~60g,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服。
處方舉例:治熱淋、小腸不利,莖中急痛:《圣惠方》:車前子30g、冬葵根30g,水煎分服。
附二:冬葵葉。
別名:冬葵苗葉。
來源:同冬葵子。
主要成分:葉含粘液質。
性味:甘、寒。
功能:清熱、行水、滑腸。
主治:肺熱咳嗽,熱毒下痢,黃疸。
使用注意:脾虛滑腸者忌服,孕婦禁用。
用量:30~60g,或搗汁服,外用:搗敷患處。
處方舉例:1、治肺炎,冬葵葉煮稀飯服《重慶草紅》。
2、治黃疸,冬葵全草60g、天胡荽90g、紫花地丁60g、車前子30g、精肉90g,水燉服,江西《草藥手冊》。
3、治咽喉腫痛,冬葵葉、花,陰干,煎水含漱,江西《草藥手冊》。
西安附兒中醫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生長發育疾病名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