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
(《唐本草》)
【異名】葚(《爾雅》),桑實(《說文)),烏椹(《本草衍義》),文武實(《素問病機保命集》),黑椹(《本草蒙筌》),桑棗(《生草藥性備要》),桑葚子(《本草再新》),桑果(《江蘇植藥志》),桑粒(《東北藥植志》),桑?(《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植物形態詳"桑葉"條。
【采集】4~6月當桑椹呈紅紫色時采收,曬干或略蒸后曬干。
【藥材】干燥果穗呈長圓形,長1~2厘米,直徑6~10毫米。基部具柄,長1~1.5厘米。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個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圓形,稍扁,長2~5毫米,外具膜質苞片4枚。胚乳白色。質油潤,富有糖性。氣微,味微酸而甜。以個大、肉厚、紫紅色、糖性大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
【化學成分】含糖、糅酸、蘋果酸及維生素B1、B2,C和胡蘿卜素。桑椹油的脂肪酸主要由亞油酸和量的硬脂酸、油酸等組成。
【炮制】用水洗凈,揀去雜質,摘除長柄,曬干。
【性味】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微涼。"
③《滇南本草》:"甘酸。"
【歸經】入肝、腎經。
①《本草從新》:"入腎。"
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補肝,益腎,熄風,滋液。治肝腎陰虧,消渴,便秘,目暗,耳鳴,瘰疬,關節不利。
①《唐本草》:"單食,主消渴。"
②《本草拾遺》:"利五臟關節,通血氣,搗末,蜜和為丸。"
③《本草衍義》:"治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
④《滇南本草》:"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明目。"
⑤《綱目》:"搗汁飲,解酒中毒,釀酒服,利水氣,消腫。"
⑥《玉楸藥解》:"治癃淋,瘰疬,禿瘡。"
⑦《本草求真》:"除熱,養陰,止瀉。"
⑧《隨息居飲食譜》:"滋肝腎,充血液,祛風濕,健步履,息虛風,清虛火。"
⑨《現代實用中藥》:"清涼止咳。"
⑩《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安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宜忌】《本草經疏》:"脾胃虛寒作泄者勿服。"
【選方】①治心腎衰弱不寐,或習慣性便秘:鮮桑椹一至二兩,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瘰疬:文武實,黑熟者二斗許,以布袋取汁,熬成薄膏,白湯點一匙,日三服。(《素問病機保命集》文武膏)
③治陰癥腹痛:桑椹,絹包風干過,伏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取汗。(《湃湖集簡方》)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疏》:"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熱,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消渴由于內熱,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臟皆屬陰,益陰故利五臟。陰不足則關節之血氣不通,血生津滿,陰氣長盛,則不饑而血氣自通矣。熱退陰生,則肝心無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寧,神清則聰明內發,陰復則變白不老。甘寒除熱,故解中酒毒。性寒而下行利水,故利水氣而消腫。"
②《本草述》:"烏椹益陰氣便益陰血,血乃水所化,故益陰血,還以行水,風與血同臟,陰血益則風自息。"
③《本經逢甌》:"《本經》桑根白皮所主,皆言桑椹之功,而宗爽云《本經》言桑甚詳,獨遺其椹。即瀕湖之博識,尚不加察,但以其功誤列根皮之下,所以世鮮采用,惟萬壽酒用之。"
西安附兒中醫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生長發育疾病名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