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野棉花 yě mián huā
【別名】野牡丹、土白頭翁、打破碗花花。
【英文名】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
【來源】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60厘米。莖、葉柄、花柄均帶白色,上生多數剛毛。莖直立,叉狀分枝。基生葉簇生,有長柄;葉片圓或略呈不整五角形,4~5裂,邊緣再淺分裂,并具圓齒,葉基部心臟形或耳形,上面綠色,有稀毛,下面灰白色,沿脈布毛較密,主脈掌狀;莖生葉對生,葉柄短,葉片較基生葉小。花單生于花枝分叉處,枝頂的花常2~4朵簇生;花柄下有葉狀苞,苞葉形同莖生葉,但較小;花柄細長,花芽下垂,開時直立;花被5,白色或淡紅色,外面密生絲狀白毛,內面無毛;雄蕊多數;雌蕊圓錐形或卵形,除柱頭外,遍生白細毛,柱頭長方形,傾斜,無毛。瘦果多數,集成球狀,密生白毛。花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陰濕的林中、溪旁。分布于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和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春季或秋季采挖,去凈莖葉,曬干。
【藥材性狀】略呈圓柱狀,常扭曲,全長10~25厘米,直徑0.6~2厘米。多已斷折,表面棕色至紫棕色,粗糙,具縱向凹裂,間或可見支根痕,外皮有時脫落,露出呈裂片狀的黃色木質部。根頭部略膨大,頂端附有殘存的葉柄基部,密生白色綿毛。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淡棕色,木質部黃色,射線色較深,導管部分十數個群束,作放射狀排列。根的中心部及射線部分常呈裂隙狀。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殺蟲、散瘀。
【臨床應用】用量6~12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用治瀉泄’、痢疾、黃疸、瘧疾、蛔蟲病、蟯蟲病、小兒疳積、腳氣腫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蜈蚣咬傷。
【主要成分】根含毛茛苷。
【使用禁忌】
西安附兒中醫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生長發育疾病名醫..[詳細]